首頁 > 治療項目

治療項目 | 治療項目

MUSCULOSKELETAL 肌肉骨骼疼痛

頸部痠痛
肩頸痠痛、富貴包、頸因性頭痛、急性落枕

治療師會評估頭頸周圍肌肉延展度、肌肉張力與頸椎關節的活動度施行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肌筋膜放鬆)。
部分患者的症狀延伸至頭部造成頸因性頭痛,抑或是產生手麻等症狀,可透過神經張力手法處理。頸部許多肌肉是延伸到上背(肋骨與肩頰),會透過動作控制訓練,教導較佳的身體姿勢改善症狀與避免再發。

01
上背疼痛
圓肩、駝背、膏肓痛、上交叉症候群

第一步驟治療師會評估頸、胸椎的關節活動度(彎曲、伸直、側彎、旋轉)施行徒手治療,第二評估頸部前後、前胸(胸大肌、胸小肌)與上下背肌群(菱形肌、斜方肌)的延展度與肌肉力量施行徒手治療,經過徒手治療後再來進行動作控制訓練的效果會更佳。

02
下背疼痛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腰椎滑脫、腰椎穩定度不足、腰椎小面關節問題、骨盆薦椎問題

治療師會透過動靜態姿勢評估(站姿、坐姿、躺姿下評估)、腰椎前後側肌肉(腰方肌、腰大肌、豎脊肌)延展度與肌張力評估、腰椎關節活動度評估、坐骨神經與股神經張力評估,再者會評估骨盆關節的位置與活動度來找出下背疼痛的原因。
透過徒手治療、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神經鬆動術、Mckenzie物理療法、動作控制訓練與姿勢衛教來改善症狀與避免再發。

03
五十肩
冰凍肩、肩關節攣縮、粘黏性關節囊炎

治療師會透過評估肩關節的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與胸骨鎖骨關節、肩峰鎖骨關節和肩胛胸闊關節面的關節活動度,再者評估關節囊的活動度與肩膀周圍肌肉延展度。
治療方式有第一:疼痛控制處理(超音波治療、徒手治療); 第二:關節角度復原(徒手治療、關節鬆度術、震波治療); 第三:肌力恢復(運動治療)。

04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旋轉肌發炎)

在肩峰下空間的棘上肌與二頭肌肌腱、肩峰下滑囊與關節唇被夾擠所產的肩膀疼痛。
常發生於須經常重複性的舉手工作或運動(棒球、排球、高爾夫球)。
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觸診、動作評估測試找出是哪些肌肉力量失衡,長期的肩頰前傾與向下旋轉使肩頰骨無法在手部上抬時正常活動,進而造成旋轉肌在舉手時容易被夾到。

05
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是頸部到腋下的通道(包含了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肋骨鎖骨間隙與胸小肌間隙),此通道會有神經(臂神經叢)、血管(鎖骨下動、靜脈)通過,一旦通道變得狹窄,神經及血管就容易受到壓迫,進而造成上肢或手部感覺異常、無力、冰冷泛白等症狀。
其中又以神經受壓迫最常見,占了90%以上。治療師會透過肌肉延展度測試、胸椎活動度測試、神經學測試與姿勢性評估找出不適原因。
透過徒手治療、筋膜放鬆治療、神經鬆動術與動靜態姿勢衛教來改善症狀。

06
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表現主要會以正中神經支配的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中指側麻木,有時甚至會有刺痛或是無力感,以上都是常見的正中神經壓迫症狀,進而影響到手部功能,而麻木疼痛感好發於晚上睡覺時。
嚴重的腕隧道症候群更會導致拇指根部的肌肉萎縮,進而有握力減弱的情況產生。
腕隧道這個空間包含了腕骨、正中神經、屈指肌腱與手腕橫韌帶。評估出是哪個組織異常導致壓迫神經,才能對症下藥。
腕骨錯位可透過關節鬆動術來復位;屈指肌腱腫脹、緊繃,可透過徒手治療、筋膜放鬆治療,使肌腱放鬆;手腕橫韌帶損傷、異常增生、沾黏,可透過徒手治療、體外震波治療,搭配超音波療法改善、解決壓迫。

07
網球肘

網球肘是指過度使用腕部伸直的動作,造成腕部伸直肌群附著在肱骨外上髁附近的肌腱骨頭接合處,產生細微的損傷或部分的撕裂傷,而造成發炎疼痛,常發生於打高爾夫球或其他持拍運動中。
肱骨外上髁附著的伸直肌腱包含橈側伸腕長肌、橈側伸腕短肌、伸指肌與尺側伸腕肌,品適物理治療所會透過超音波顯像檢測與理學檢查找出問題處並加以治療,可透過徒手治療、超音波療法針對痛點與張力較強的肌肉進行處理,較慢性、頑強的發炎可透過體外震波治療,同時利用肌內效貼布來保護患處、減緩疼痛。

08
媽媽手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De Quervain’s disease

接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出現持續疼痛或手腕、拇指動作產生疼痛的現象。
常合併有上肢緊繃、局部腫脹等症狀,且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關節,大拇指翹起來(伸拇指肌)的時候更痛。
當手腕及手進行扭轉的動作、或拇指的反覆伸直、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是一種過度使用拇指外展與外張所導致的拇指肌腱(外展拇長肌、伸拇短肌)發炎症狀。
可透過理學檢查找出問題並加以治療,可透過徒手治療、超音波療法針對痛點與張力較強的肌肉進行處理,較慢性、頑強的發炎可透過體外震波治療,同時利用肌內效貼布來保護患處、減緩疼痛。

09
髖關節疼痛
髖關節功能障礙、彈響髖、髖關節夾擠

患者可能會感覺到鼠蹊部、臀部或大腿處在髖關節做彎曲或伸直時產生疼痛或是髖關節角度上的限制。
髖關節是由髂骨的髖臼和股骨的股骨頭形成,評估者必須先就問題的引發點是骨盆帶還是髖關節本身進行鑑別診斷,方能進行下一步針對髖關節或骨盆帶問題做評估。
髖關節問題所引發的疼痛,往往也不發生在髖關節上,而是延伸至骨盆帶,或是膝關節,甚至是足踝關節產生疼痛。
而髖關節周遭的肌肉包含了:臀大肌肌腱、闊筋膜張肌、髂脛束、髂腰肌肌腱、股直肌肌腱、梨狀肌...等。透過物理治療的評估找出髖關節周邊肌肉的不平衡抑或是張力太強,再者髖關節的角度的評估與關節囊的活動度也是很重要的。
透過徒手治療、肌肉軟組織放鬆治療與動作治療來增加髖關節的穩定度與降低不適。

10
膝蓋疼痛
髕骨疼痛、膝蓋韌帶發炎、半月軟骨問題、跑者膝、內側膝蓋痛、外側膝蓋痛

膝關節在下肢肌動力學鏈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健康的膝關節需與骨盆、髖關節和踝關節之間要有良好的協調與連結動作功能,任何一部為缺乏活動度或是肌力不平衡、都容易造成下肢動作的代償。
膝關節的骨性構造相較於一般的球窩關節而言(例如髖關節)屬於較不穩定且需要靠韌帶和肌力維持關節結構與功能穩定度;相對活動平面較多的踝關節來說,膝關節較無法產生太多冠狀面和橫向面旋轉的動作,因此,在許多運動中,腳著地時膝關節受傷的機率是最高的。
品適物理治療所會透過超音波顯像檢測與理學檢查 找出問題處並加以治療,可透過徒手治療、超音波療法針對痛點與張力較強的肌肉進行處理,較慢性、頑強的發炎可透過體外震波治療,同時利用肌內效貼布來保護患處、減緩疼痛。

11
扁平足

功能性扁平足的患者即使在足部沒有受力的情況下,他們的足弓依然可以呈現弓形的狀態。
但當他們的用力踩地時,足弓的形態就即時會消失,出現扁平足。
扁平足患者除了容易出現足部疲累、疼痛的問題,同時亦因扁平足改變了下肢重心的分佈,令足部處於過度旋前 (hyperpronation) 的狀態。
由於關節是環環相扣,所以足部過度旋前有機會引起連鎖效應,令整個下肢包括腰椎、盤骨、膝蓋和腳踝都處於內旋的狀態。這種情況能夠導致長期膝蓋痛、背痛甚至坐骨神經痛。
所以,各位絕對不能輕視扁平足所帶來的影響!物理治療師經過檢查後發現你患有扁平足,他們會為你制定一些治療目標,例如改善足部的柔韌性、強化足部肌肉和脛後肌,提升足弓的整體穩定性,也會透過臀肌的訓練,從髖關節著手來降低足弓壓力。

12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位在足底是長得像扇子一片狀結締組織,由足跟骨結節內側往足趾方向延伸,有一片長得像扇子的結締組織,形成內側足弓的主要結構,橫跨足弓構成類似弓弦的構造,主要功能是維持足弓,在走路或跑步時候,能與筋膜交互拮抗形成足部特有之吸震,透過腳趾的伸展往上捲起足底筋膜,會讓足部縱弓變高。
站立時,承受我們全身的重量行走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當足底筋膜反覆承受細微損傷而導致過度使用傷害,進而造成局部發炎或退化。
物理治療會評估腓腸肌、比目魚肌、蹠方肌的肌肉延展度與張力,再者評估舟狀骨與大腳趾的關節活動,也會透過超音波顯像檢測找出發炎部位。
透過徒手治療、超音波療法針對痛點與張力較強的組織進行處理,較慢性、頑強的發炎可透過體外震波治療,同時利用肌內效貼布來幫助足弓支撐與協助小腿肌肉的放鬆。

13
腳踝扭傷

對於受傷急性期/亞急性期的受傷處理口訣為Peace & Love!新口訣Peace五個字母屬前五項急性期處理原則,Love四個字母屬於較不痛後恢復期的處理原則。

    扭傷或撞傷急性期的”PEACE”做法,分別是:
  1. 1. Protect 保護
  2. 2. Elevate 抬高患肢
  3. 3. Avoid 避免吃消炎藥
  4. 4. Compress 加壓(降低腫脹)
  5. 5. Educate 衛教。
    復健期”LOVE”的四個字母,分別代表:
  1. 1. Load 適當負荷
  2. 2. Optimism 心態樂觀
  3. 3. Vascularisation 促進循環
  4. 4. Exercise 主動運動。
治療師會評估腳踝、小腿周圍肌肉延展度、肌肉張力與踝關節韌帶的活動度施行徒手治療。
腫脹部位會透過淋巴引流手法、下肢循環機來幫助腫脹的消除。再來會透過本體感覺訓練來訓練下肢的平衡覺、強化下肢肌群,避免慣性腳踝扭傷。

14
手術後疤痕沾黏處理

疤痕底下的筋膜沾黏,通常不易察覺。
沾黏組織會生成無形的拉力,透過筋膜牽動身體近端或遠端的部位,身上的痠痛不適、活動角度受限、肌肉萎縮與動作控制困難,大多可以追溯到某處的疤痕組織。
在肌電圖的研究顯示中,腹部的疤痕組織沾黏會影響腹部肌群與背部肌群的徵招,且疤痕較沾黏的那側,其肌肉收縮的程度會更低,造成兩側肌肉力量的不平均。
物理治療對於疤痕的處理包含:疤痕組織放鬆、筋膜沾黏處理、肌肉組織處理,再者運動訓練也能增加疤痕組織與肌肉組織的延展度。

15

PRENATAL PAIN
PELVIC ALIGNMENT
產孕婦疼痛、骨盆矯正

產孕婦疼痛

媽咪的生理為了孕育一個新的生命,會產生一連串的變化為了即將到來的寶寶做準備。
在孕程的變化中,隨著體重的增加與賀爾蒙的改變,肌肉骨骼系統會隨著去配合改變。
此改變包含著身體姿勢與步態的改變。此身體姿勢與步態的改變,可能增加媽媽們腰痠背痛的機率。
物理治療會透過肌肉骨骼系統與筋膜組織的評估來找出問題的組織,透過較輕柔的徒手手法與適合產孕婦的運動訓練來改善症狀與維持治療效果。

01
骨盆矯正

物理治療的骨盆矯正會從肌肉解剖位置下去調整我們的骨盆:薦骨與髂骨的排列,其次是胸腰筋膜與骨盆帶周邊軟組織的評估。
薦骨與髂骨的排列包含薦骨三個軸向的活動度是否有位移的發生,以及髂骨相對於薦骨是否有位移的發生,進而造成骨盆前傾或後傾,抑或是骨盆帶的列位異常。
胸腰筋膜本身和擴背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相連,形成一個環狀結構包圍著我們的軀幹下半部,與髂腰肌、深層背肌、臀肌和薦髂韌帶一起提供腰椎和骨盆帶的動態穩定性。
當這些軟組織出現無力、延展度不足等狀況時,骨盆帶的動態穩定就會出現問題。

02

運動傷害 SPORTS INJURIES

物理治療師會透過運動項目的動作型態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動作學與解剖學的概念下去評估受傷的成因與組織(肌腱損傷、肌肉拉傷、韌帶損傷、骨裂...等),在受傷的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提供治療,並提供後續的運動傷害預防與訓練,幫助愛運動的大家更安全、更有效的運動並突破運動表現。

手術後復健 REHABILITATION

手術會改變身體組織環境,影響原本的表皮層、真皮層、筋膜、肌肉、關節、韌帶組織結構,進而產生瘀血、沾黏等。透過及早復健治療,有助於盡快恢復正常行動力。
適度活動才能避免肌肉萎縮、筋膜沾黏,也能讓血液循環變好,加速患部的修復。
初期活動的疼痛是無法避免的,可利用疼痛回饋的保護機制,提醒身體不要過度使用。
讓物理治療師利用關節鬆動術、軟組織按摩、伸展運動、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等,帶您在手術後的每個階段好好恢復與訓練。

脊椎側彎 SCOLIOSIS

脊椎側彎指的是脊椎發生結構性的側向扭曲,臨床上常見的問題可能有外觀上明顯的改變,一般可分為功能性及結構性,功能性脊柱側彎的成因可能是姿勢不良、椎間盤突出、長短腳等因素所造成的,通常角度不會超過20度,好發於各年齡層的患者。
臨床上常見的問題可能有外觀上明顯的改變,如肩膀一高一低、胸廓變形、骨盆歪斜等,其他也可能有呼吸功能的影響,長期姿勢不平衡造成的疼痛問題,脊椎角度受限造成功能活動限制……等。
透過物理治療評估找出脊椎凸側與凹側、脊椎旋轉方向、肌肉緊縮處與肌肉無力處,並透過關節鬆動術、軟組織按摩、伸展運動、3度空間運動矯正、動作控制訓練等,減輕症狀、幫助恢復良好體態。

HEALTH SEMINARS 企業健康講座

  • 1
  •  
  • 2
  •  
TOP